在广西东兰,一间乡村小学的孩子们用双手“复活”非遗,用创意照亮童年。调皮的孩子找到了专注的方式,内向的孩子拥有了闪光的舞台——这一切,都在“芭莎美育教室”里悄然发生。
在非遗中“玩”,在创作中“学”
广西河池市东兰县,近年来因为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而受到社会关注。在这个春意盎然的季节里,龙华小学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“三月三”艺术节活动——孩子们在“课后一小时”美育公益项目的支持下,亲手制作绣球、铜鼓、团扇等传统手工艺品,校园成了热闹非凡的“非遗展览馆”。
“我们用纸杯和马克笔画铜鼓图案,还编了八瓣的纸绣球,孩子们特别投入。”陆老师笑着回忆,“不少家长来看展览时都很惊讶,觉得孩子居然能做出这么精致的作品。” 对于大多数农村孩子而言,非遗文化原本既遥远又陌生。过去,他们可能只是偶尔看到长辈制作,却少有机会亲身实践。如今,在课堂引导与亲手体验中,非遗不再是抽象符号,而是活生生的文化肌理,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与创造力。

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
“调皮的孩子如何引导?内向的孩子如何闪光?”这是美育课一开始就面对的问题。 一年级的小宇原本是老师口中“顽皮大王”,但一次用超轻黏土制作小动物的课堂上,他细致的动手能力让老师和同学们惊艳不已。陆老师当众表扬他,从那以后,小宇上美术课变得分外认真,还把这份专注延伸到了语文、数学等其他课程。
而另一位安静内向的小女孩馨馨,则在《民族少女》绘画主题中绽放光芒。她的作品色彩丰富、构图生动,一次次获得老师肯定后,她逐渐变得自信,如今已是学校里的“绘画小能手”。美育课程像是为这些孩子打开了一道门。有人找到了自信的钥匙,有人学会了表达内心的喜悦与悲伤,每个人都在各自的轨迹上成长、闪光。
“乡村少年宫”,不只是梦想
几年前,龙华小学的校园条件还很简陋。陆老师坦言:“当时学生和老师每天都是灰头土脸地来上学。”而现在,不仅有了专属的芭莎美育教室,还配备了丰富的颜料、画笔、黏土等材料,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变得充实而富有想象力。
“美术课不仅仅是画画。我们会在课堂上讲铜鼓舞、椿榔舞、猴鼓舞……还会组织‘非遗串烧’的表演。” 陆老师说,这些内容让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创作,更认识了家乡的文化脉络。

一堂《青花瓷》课程,让孩子们沉醉在国风之美中。虽然他们未曾亲临博物馆,但通过笔触与想象,他们已和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切共鸣。
用画笔讲述“我从哪里来”
在《我的家乡》主题课程中,孩子们用画笔描绘熟悉的土地。有个女孩画下了家乡的“蚂拐节”,并动情地对老师说:“东兰虽然不如大城市热闹,但我们有自己的节日和风景,也值得让别人了解。”
这番话深深打动了陆老师。她说,美育的真正价值,不只是教会孩子技巧,更在于教他们学会感知、表达、热爱。这种基于情感的创作,让孩子们从被动接受知识,变成了主动创造意义的人。

美育是一种“看见”的力量
“希望未来,美育可以成为乡村教育的标配。”陆老师的愿望质朴却有力。她说,美育不是要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艺术家,而是要让每一个孩子的潜力被看见,无论他将来是花、草,还是树。美育像阳光与水,唤醒沉睡的种子,任它们自由生长。在这片群山环抱的土地上,一场“非”同凡响的美育旅程仍在继续。而每一张绘画、每一件手工艺品,都是孩子们成长轨迹上的光点,也是乡村教育充满希望的印记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