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ag: 凌云山夏夜音乐会
乐山大佛的夏夜回响:音乐点亮文化遗产日
在第九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,千年佛韵与现代旋律在乐山大佛脚下相遇。灵宝塔下的音乐会,不仅是一场感官盛宴,更是一场对文化传承与遗产保护的温柔告白。
千年佛韵,今夜有“乐”
6月14日夜幕降临,乐山大佛景区灵宝塔下灯火辉映,悠扬的音乐悄然响起。由乐山大佛文物保护(景区)管委会主办的“大佛有乐”凌云山夏夜音乐会,在浩渺江风中徐徐展开。这是一次文化与艺术的碰撞,也是传统与现代的深情对话。
300余名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齐聚现场,他们敲击木鱼、共听佛韵,仿佛穿越时空,与千年前的大佛心意相通。在“嘉州名人”岑参与李琼久的“时空对话”中,乐山的历史脉络在舞台上缓缓铺陈,诉说着这座城市对文化与遗产的深切守护。
当夜风拂过凌云山,音乐成为沟通人心的桥梁。一曲曲电子民乐在山水之间流淌,一幕幕汉服舞蹈在古塔之下轻盈起舞,将这场文化盛会推向高潮。
遗产保护,在孩子的歌声中悄然生根
音乐会最动人的篇章,来自80多位“乐山娃娃”的真情演出。他们“踏浪而歌”,穿越《嘉定舟中》的历史河流,唱出《我是哪吒》的青春气息,用稚嫩的声音为文化遗产发声。
孩子们用歌声表达对乐山大佛的情感,将抽象的遗产保护理念具体化、生动化,让保护意识悄然植入每一位观众心中。与其说这是一场演出,不如说是一堂别开生面的文化传承课,让教育“润物细无声”,让文化“春风化雨”。
音乐、问答、互动……现场设计层层递进,既有沉浸式体验,也有知识性输出。观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参与其中,不仅看到了大佛的庄严与厚重,也感受到新时代背景下文化活化的无限可能。
“大佛守护人”:传承不只是口号
“只要心怀对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敬意,都有机会成为大佛守护人。”活动现场,乐山大佛守护人李燕的真挚讲述引发强烈共鸣。她不仅讲述了守护大佛的初心和担当,更以平实的语言呼唤更多人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事业。
李燕的话语让人意识到,遗产保护并不局限于专家学者的事务,它更是一种公众参与的共同事业。每一次讲解、每一次传播、每一次驻足凝望,都是一种“守护”。这种全民参与的理念,正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真正的精神所在。
而在活动尾声,观众与演员共同高唱《稻香》《蓝莲花》《大地的孩子》,现场星光点点,歌声回荡。这不仅是一次情感的释放,更像是一场精神的洗礼,点燃了观众内心深处对文化的热爱与尊重。
让遗产“活”起来,是当代最美的传承
“我们希望通过互联网思维,用年轻人喜爱的方式,让文物真正‘活’起来。”正如主办方所言,如何让古老遗产走进当代视野,不再“高高在上”,而是“触手可及”,正是当下文化传播的重要课题。
以音乐为媒介的“文化+科技+艺术”表达方式,不仅拓展了遗产保护的边界,也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。这种“去符号化”“接地气”的创新尝试,正在将遗产保护从“政策层面”转化为一种“生活方式”,从“专业领域”变为“全民共识”。
乐山大佛不仅是一尊石刻佛像,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与历史记忆。而这一晚,它以“听得见、唱得出、看得见”的方式,静静讲述着新的故事——关于保护、关于传承、关于文化生生不息的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