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ag: 可持续美妆
“纯净美妆”,真实践还是伪命题?
从环保倡议到消费标签,纯净美妆究竟是可持续美妆革命的进阶,还是又一场商业概念的炒作?当它悄然走入主流市场,质疑与热捧齐飞。在全球可持续浪潮下,越来越多消费者在选购美妆产品时不再只关注功效与肤感,“纯净美妆”(Clean Beauty)逐渐成为新一代产品的标配主张。然而,这一听上去绿色环保的标签,究竟有几分真实,又有多少是精心编排的营销术?
没有官方定义的“纯净”,为何流行全球?
早在“纯净美妆”一词火遍社交平台之前,好莱坞女演员Gwyneth Paltrow就通过其个人品牌Goop推广这一理念。但Goop官网对“纯净美妆”的定义却十分模糊——“这是一个不受监管的术语,由企业与消费者为应对美容行业监管滞后共同创造。”
事实上,自2015年起,美国因化妆品安全问题频发,社会对FDA监管效力的质疑声不断。其中一项关键问题便是自1938年沿用至今的FD&C法案过于宽松:在欧盟禁用1300多种化妆品成分的同时,美国仅禁止其中的11种。直到2022年底,美国才更新化妆品监管法规MoCRA。
然而,此时“纯净美妆”的风潮早已蔓延至全球。从资生堂收购Drunk Elephant,到欧莱雅将Aēsop收入麾下,国际巨头纷纷通过资本运作加码纯净领域。而在戛纳电影节期间,科蒂旗下的高端护肤品牌Orveda也首次发布主打纯净理念的精华产品,为这一趋势添了一把火。
从“无害”到“无残忍”,它不仅是原料选择
“纯净美妆”并不等同于“有机”或“纯素”。定居美国的专栏作家Yvonne Hou指出:“纯净美妆更强调成分安全、无毒性、对孕妇和宠物友好。”而“纯素美妆”则强调不得使用任何动物源成分,两者之间并无必然等价。
本土品牌“相phas”创始人曾鸿则补充道,纯净美妆不仅关注成分是否有害,更强调环境友善与动物保护。“它涵盖的范围更广,比如必须确保产品‘零残忍’,同时对环境无破坏。”与此同时,曾鸿指出,纯净美妆也更具理性,它并不盲目排斥化学合成物。相反,很多新型防腐剂在适量使用下既可保证产品稳定性,又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。“天然不等于无害,科学证据才是标准。”
彩妆为何难以“纯净”?
虽然护肤产品在纯净领域走在前列,但纯净彩妆的发展则远远滞后。这其中的核心瓶颈,正是原料问题。以彩妆中常用的环戊硅氧烷为例,它拥有极佳的肤感表现,却可能对水生态造成潜在影响。
为了规避这类争议原料,曾鸿的团队从2021年起便尝试自研配方。由于许多国际代工厂缺乏对纯净美妆原则的理解,他们最终选择与本土配方师合作,甚至需亲自提供权威文献,逐一解释禁用成分背后的科学依据。
即便如此,彩妆要“纯净”仍面临一个更深层的技术挑战:“改一个原料,可能意味着整个配方都得重构。”这一研发逻辑的“全盘推翻”,也解释了为何纯净彩妆始终只是“小众”市场的存在。
从标签到真实:警惕“洗绿”行为
当“纯净”“绿色”“环保”成为品牌争夺的流量密码,滥用标签、误导消费者的“洗绿”现象也愈发严重。Yvonne指出,一些品牌会故意在包装上印上未经认证的“跳跃兔子”图案,宣称产品“零残忍”;还有的只添加了微量有机成分,便大肆宣传为“天然有机”。更隐蔽的,是利用“香精”作为成分总称,隐藏具体潜在致敏或有害成分——这一行业灰区至今尚未完全封堵。
虽然目前全球尚无统一的纯净美妆认证标准,但欧盟与英国已开始立法打击“洗绿”。例如,英国拟对虚假可持续宣传罚款最高达30万英镑。
我们需要怎样的“纯净美妆”?
无论是监管层的整顿,还是品牌的自律,真正推动行业变革的,终究还是消费者的认知进化。曾鸿提到,一款名为“Think Dirty”的APP可帮助消费者识别产品成分;Yvonne也强调,“识别可持续美妆,不应只看成分一项,而应评估从生产、宣传到运输的全链条。”
或许五年、十年之后,“纯净美妆”不再是话题,而是行业底线。而这场关于可持续美妆的长跑,正在从概念热潮,走向实质标准的建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