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riday, July 4, 2025
28.6 C
Hong Kong

Tag: 大女主

剧情爽、恋爱更上头,吴谨言凭什么让观众嗑疯了《墨雨云间》?

大女主爽剧已经不少,但能将“事业线”与“感情线”双线并行、还掀起全民嗑CP热潮的,《墨雨云间》无疑是近年古偶中的亮眼之作。吴谨言再次化身最清醒、最坚韧的复仇女主,在荆棘中开出繁花。而她与王星越饰演的肃国公之间的“拉扯式情感”,更是让无数观众直呼:上头!我们专访吴谨言,一起聊聊这场情绪拉满、逻辑在线、爽感爆棚的古偶征程。 爽剧开局,命运压迫下的女性反击 一开始,《墨雨云间》便不惜笔墨地“开大”:貌美聪慧的薛芳菲被丈夫与婆家陷害,名节尽毁,甚至被活埋。绝境之下,她得姜梨相救,而姜梨本身亦命途多舛——中书令之女却被继母陷害,苦守贞女堂十年,最终惨死。于是,薛芳菲化身姜梨,借其身份重返权谋漩涡,以一己之力洗刷不公、复仇雪恨。如此浓墨重彩的前情,仅用两集便交代清楚,强剧情节与高密度信息量牢牢抓住观众。 吴谨言回忆,当初读剧本就觉得“带入感极强”,“一开篇就让人忍不住想知道她接下来还要经历什么”,也正是这种设定,让她义无反顾接下角色。 不走寻常路的爱情:拉扯中生根的信任感 虽然是一部复仇爽剧,但剧中薛芳菲与肃国公的情感线,却悄无声息地成为观众最上头的部分。两人初见即是博弈,不明言、不动情,暗中较量又相互扶持。肃国公称她“阿狸”——不仅是暗示其真实身份,也成为两人专属的亲昵称呼。吴谨言形容:“他们是最好的相遇。‘殊途同归’,说的是事业方向一致,后来才发展为情感上的双向奔赴。” 剧中没有甜言蜜语,也没有“误会-分离-和好”的老套路,而是两个聪明人间的情绪试探与信任建立。吴谨言坦言:“我们拍的时候感情戏其实很少,所以每场都要精雕细琢,力求不浪费任何一次眼神、一句台词。”于是,一场雨夜醉酒,两人“差点”破防的镜头,就成了全剧情感拉扯的巅峰,“什么都没发生”反而拉满张力。 女性的成长与反击,是全剧最大的爽点 薛芳菲的爽,不只是“复仇成功”的解气,而是她从复仇者成长为家国大义的践行者。大结局中,真正披甲上阵、扭转战局的不是男主,而是骑马奔赴前线、唤起人心的她。吴谨言说,角色命运太坎坷,她演起来“几乎每天都情绪饱满”,但她也强调:“薛芳菲不是单纯的复仇机器,她始终保有判断力、善良与理性,这些是让她能赢的原因。” 更有趣的是,剧中对传统男女行为的“互换”也令人眼前一亮——岁试一场,肃国公为了吸引薛芳菲注意反复换衣,最终穿红衣压轴登场,堪称“悦己者容”的男版演绎。婚后番外里,女主忙事业,男主在家带娃种花,这种轻松又现代的安排,也为观众带来新的爽感维度。 幕后故事:压力、挑战与“被观众嗑到”的惊喜 《墨雨云间》是典型的“情节密集型”古偶,吴谨言坦言,“全跳拍”对演员状态要求极高,第一天就拍后期重要戏份,“那天我崩溃了”,但她也笑称正因一上来就拉满强度,才让自己快速进入人物情绪。谈到“CP感”被观众疯狂嗑出,她也忍不住跟着一起“上头”,“有些是分开拍的,我都不知道星越那边拍出来什么样,播出后我才跟大家一起被化学反应震到。” 她也特别感谢观众对角色的二次解读:“我在演的时候尽量去让人物的行为合理化,但观众的理解常常给了角色更多维度,比如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保护她,她的每一个决定背后又藏着多少计算与善意。” “女频爽剧代表”的标签,是肯定也是挑战 《墨雨云间》播出后,吴谨言再次被称为“女频爽剧代表人物”。对此,她一方面感恩观众的喜爱,另一方面也保持理性清醒:“这类型的剧本本就不多,难得遇到契合的就珍惜去演,但也要保持挑战与突破的可能。” 她提到自己对动作戏、悬疑剧、更多元女性题材都抱有兴趣:“题材再多,观众为什么要看你?这还是回归到作品质量和演员适配度的问题。” 在爽剧之外,吴谨言喜欢看什么? 生活中的吴谨言,也热衷于关注女性题材的影视作品。她提到喜欢《摩登情爱》《婚姻生活》《一天》《对你的想象》等作品——“生活无非就是这些事儿,爱情与选择,我很喜欢看不同女性是怎么诠释的。” 在“女频剧”频频被质疑套路化、浅层化的当下,《墨雨云间》用节奏紧凑、逻辑清晰的剧情与深刻的女性成长轨迹,证明了“大女主”也可以兼具厚度与热度。吴谨言塑造的薛芳菲,正是新时代荧幕女性的缩影:不为爱情牺牲自我,也敢于在压迫中突破桎梏,最终走向属于自己的光芒。

谭松韵与刘学义“番位之争”背后:大女主还是群像戏?

一部古装剧《兰香如故》,却演绎出一场真实的番位风波。从谭松韵官宣女一、刘学义退为“男二”,到粉丝争锋与剧本定位反转,这场纷争已经远不止戏里戏外,而成为当代影视工业链条中,无法忽视的“番位症候群”。 剧本改群像?争议埋下导火索 《兰香如故》最初定位清晰,谭松韵为女主,刘学义为男二,这一点在最早的剧宣和物料中均有呈现。然而随着剧本的多轮修改,片方逐渐将剧情由传统的大女主架构调整为更为均衡的群像结构,意图拓展受众群体与叙事层次。看似合理的编排,却也无形中模糊了“谁是一番”的核心命题。 在内娱语境中,番位不仅代表出场顺序或重要性,更是一种行业地位与资源倾斜的象征。一旦“群像”成为挡箭牌,不仅削弱了主角光环,也让双方粉丝陷入理解分歧的混战。刘学义一方认为其“退让一番”实属体面,谭松韵阵营则质疑这不过是话术包装。 粉丝争锋,现实比剧本更精彩 随着播出临近,社交平台上关于“谁是一番”的讨论愈演愈烈。刘学义粉丝多次强调他才是此剧的真正男主,并称其流量与演技已经足以“扛剧”;而谭松韵的粉丝则列举她过去合作的演员名单,认为她从未缺过优秀男主搭档,此次更不可能因对方的“退让”才得女主之位。 这场争议,虽然看似源于艺人双方,但实则是一场由“粉圈文化”驱动的象征战争。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,艺人资源的分配越来越依赖粉丝团体的舆论力量与话题主导权,番位的争议于是成为品牌营销的延长线,也不可避免地成为舆论爆点。 番位之争,是行业机制的问题? 当“番位”不再只是剧务团队内部的排位协商,而成为粉丝和媒体广泛关注的对象,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现代影视行业的内卷现实。在一部剧还未播出之前,观众对人物层级的讨论反超对剧情内容的期待,本身就是对内容为王逻辑的反讽。 无论最终《兰香如故》呈现何种形式,这场由番位引发的风波早已超越剧本和演出本身。它不止是一场宣传热度的博弈,更是一面照见演员话语权、粉丝文化和影视工业交织拉锯的镜子。而对于普通观众来说,或许更关心的,仍然是剧情是否精彩,角色是否动人。 在这个“作品未播,番位先行”的时代,演员与粉丝、剧方与观众之间的张力与互动,早已成为一部作品之外,无法忽略的“第二叙事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