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ag: 恋爱脑去污名
龙荻专栏|当代爱情的权力想象与真诚可能
在流行文化里,爱情常被打包成“适配”的神话。一场浪漫、势均力敌的相遇,配上好看的外表、对等的社会资本以及恰到好处的戏剧冲突,似乎就构成了“理想爱情”的模板。可这份精密得近乎算计的理想里,还能留下多少真诚的爱与不计得失的勇气?
从“势均力敌”到“强强联合”
爱情的底色其实是权力
从简·奥斯汀的**《傲慢与偏见》到近年大热的《九重紫》**,爱情叙事始终在“权力平衡”中寻找吸引力。几百年前,奥斯汀以女性的视角揭示婚姻背后的社会筹码——“凡是有钱的单身汉,都是要讨一个老婆的”。哪怕最终女主角收获的不只是钱,更有自尊和平等,但这份“平等”仍是对男性权力的接纳与妥协。
到了当代,我们不再满足于“嫁得好”,女主角必须聪明、独立、强大,能和男主角并肩作战,甚至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。《九重紫》中这样的女性设定,实则是现代价值观对古偶剧的反向渗透。观众渴望看到女性成为拥有主体性的“强者”,而非等待被拯救的“弱者”。
但“势均力敌”真的能说明爱情本质的平等吗?这更像是现代语境中对“绩效恋爱”的合理化——你多漂亮,我多有钱;你情绪稳定,我资源优渥。双方都“划对了勾”,才配得上爱。
无条件的爱,还存在吗?
从“适配逻辑”中逃出来
去年风靡一时的美剧**《头号外交官》**选择跳脱“势均力敌”的表面叙事。男女主角是一对身处权力中枢的外交官夫妻,表面是强强联合,但剧情却深入挖掘他们在高压危机下的脆弱、矛盾与相濡以沫。
他们并不总是意见一致,也有失败和质疑,甚至失控。但正因如此,这段关系更真实、也更令人动容。在最紧张的政治博弈间,是一种无言的理解与包容支持他们维系关系,不是理性计算后的利益契合,而是无条件的爱。
同样,**《BEEF》**中Ali Wong饰演的女主角也在极度压抑的情感中,哽咽问出:“无条件的爱到底可能吗?”这正是东亚社会中最不被讨论却最被渴望的情感表达——不问成绩、背景、不权衡利弊的爱。正因为我们习惯在“赢”的逻辑中寻找情感归属,这样的提问才格外尖锐。
恋爱的“强者”,需要重新定义
爱不是交易,是一种道德勇气
我们时代对“强”的定义太狭隘:学历、资源、颜值、情绪管理能力,甚至家世背景。可这一切,都是可量化的、便于比较的。当恋爱被包装成一场高效匹配的博弈游戏,每个人都在为找到“最合适的那一位”计算成本,爱情的浪漫本质早已变成了投资回报比。
那么,何为真正的“强”?也许它并不体现在履历上,而是正直、善良、宽容与勇气,是在面对风险和未知时,依然敢于选择去爱——哪怕对方不是“理性选择”,哪怕这段关系未必“划算”。
2025年,你会谈恋爱吗?是个开放性问题。但如果“恋爱脑”被过度污名,反而成为另一种社会规训,我们是否失去了去爱的勇气?有网友批评《影后》结尾中,女主角追求服务员是“恋爱脑”,可一个拥有选择权的女性,勇敢走向她想要的关系,怎么就不是独立?
去年我最感动的爱情瞬间,是《不可求证》的周凡在校车上大唱**《勇气》**,用笨拙却真诚的方式表达爱。那一刻的他不是“强”,也不“配”,但他勇敢、真诚、有尊严。他给的不只是情绪价值,而是一种脱离旧范式的自由。
爱的真相:不是势均力敌,而是彼此成全
势均力敌是恋爱的起点,但不能成为它的全部。真正令人动容的爱情,从来不是因为你配得上我,而是即便不配,也愿意去爱,也愿意在这段关系里彼此成全。于是,恋爱不再是筛选匹配,而是一次共同成长的旅程。
2025年,愿我们都能拥有一种不是被定义好的爱情,而是从内心出发,忠于真诚与勇气的选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