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ag: 教育奇迹
花开的时候,我正好在场: 一位乡村教师与美育课堂的双向奔赴
“花开了,我是亲眼目睹花开的人。” 这是刘怡楠老师回忆某堂美育课时,脱口而出的感慨。她看见孩子们脸上的光,也感受到教育最柔软、最有力量的一面。这不仅是一次艺术创作,更是一场情感教育的觉醒——在乡村学校的教室里,美育如一束光,照亮了孩子们的想象与未来。
灯光亮起,孩子们的笑脸也跟着发光
“唰”的一声,窗帘拉下,四周暗了下来;“啪嗒”一声,孩子们打开了亲手制作的小灯笼,整个教室瞬间被点亮成一个柔和的童话世界。
那一刻,是刘怡楠老师记忆里最温暖的画面。几十个孩子围成一圈,手中的小灯笼散发出温暖的黄色微光,照亮了他们纯真的笑容,也照进了刘老师内心深处。三年前,刘怡楠初到甘肃单营小学任教。那时学校教学资源有限,孩子的学习基础薄弱,教师工作任务繁重。她一度怀疑自己的选择,但她没有离开,而是选择留下,与孩子们一起在艰难中生长。
“当时班上80%的学生语文都不及格。”刘老师咬牙坚持,从最基础的拼音开始教,逐字逐句、点滴积累。终于,班级平均成绩达到了85分,孩子们开始喜欢上学习,而她,也终于明白了“成为一名老师”的意义。
芭莎美育的出现,悄然改变了课堂的节奏
就在刘老师与学生们慢慢建立起信任的那一年,“芭莎美育”课后一小时公益项目也来到了单营小学。 “这间美育教室就像一个藏着魔法的地方。”刘老师这样形容。教室里配有丰富的美术材料、视频课程和专业在线教师,孩子们在这里尽情发挥想象,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。
在一节关于皮影戏的课上,孩子们先绘制关节轮廓,再剪下拼贴,最后组装成可以活动的小皮影人物。过程中,孩子们学会了合作与协助——不会用打孔器的孩子身边,总会有同伴伸出援手。
“这是一种难得的课堂氛围:不卷、不比,只有好奇与参与。”刘老师笑着说。她也惊讶地发现,美育课程的吸引力之强,甚至能调动起最“不听话”的孩子的热情。
美育课堂,打开了一个女孩的未来之门
她记得班里有个特别聪明的女孩,却始终不肯学习,语文数学常年只有十几分。她谈了很多次话、做了很多次努力,都无果。 直到某天美育课上,女孩完成的绘画作品几乎与老师示范的一模一样。刘老师问她怎么做到的,她说:“我看一眼就会了。”她又问她喜欢吗,女孩眼里第一次闪过光:“我觉得这很好玩。”
那一刻,刘老师突然意识到,也许“成绩不好”不是这个孩子的全部。她试着对女孩说:“如果你以后可以考美院,继续画画,你会不会觉得开心?” 女孩的眼睛更亮了:“如果是那样,我画一辈子都不会腻。”
此后,刘老师开始有意识地鼓励她画画,并教她如何在文化课上也不断进步。原本只能考二三十分的女孩,如今可以稳定拿到九十分以上的成绩。她的脸上不再有阴影,而是多了一份自信与期待。
美育,不只是艺术教育,而是情感与未来的种子
“美育不是单纯的艺术技能训练,而是一种情感的教育。”刘怡楠老师说。
它帮助孩子们发现生活的美,认识自己的潜能,也激发了对未来的想象与渴望。对乡村的留守儿童来说,这种教育意义更为深远。它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童年,还为他们点亮了一条可能的出路。
刘老师说:“我希望,美育可以像一颗种子,播撒在更多的乡村校园里,在孩子们心中发芽,长成一棵能够遮风避雨的大树。” 她的愿望,也正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社会成员应共同守护的初心——在孩子们人生的春天里,有人愿意陪他们一起等待花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