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riday, July 4, 2025
30.6 C
Hong Kong

Tag: 民族与世界

呼麦手乌尼:安达是民族的,亦是世界的

从广袤草原走向国际舞台,安达组合以独特的蒙古族音乐风格征服乐迷。在这支由马头琴、长调、潮尔与呼麦构成的音乐团队中,呼麦手乌尼如一座桥梁,连接着传统与当代、民族与世界。作为“安达”精神的践行者,乌尼用他的声音讲述草原的辽阔、传承的厚重与音乐的力量。 草原上的兄弟情,音乐中的“安达”精神 “安达”一词在蒙古语中意为“结盟”“兄弟”,这不仅是乐队的名字,更是他们之间深厚情谊的象征。乌尼与乐队主创那日苏自幼便是同乡,从幼儿园同学到专业同窗,再到歌舞团同事,最后共同组建乐队,他们之间的关系早已超越了合作,成为彼此人生的同行者。 2003年,安达组合正式成立,以七人乐队的初始阵容开始了民族音乐的探索之路。经过多年的变迁,如今的九位成员皆是蒙古族音乐的重要代表。他们的合作既是对友谊的坚守,也是对民族音乐精神的守望。在马头琴悠扬的旋律中,在呼麦低回的吟唱中,“安达”所表达的,不只是音乐,更是一种文化认同与精神延续。 从自学呼麦到舞台中央:乌尼的音乐修 蒙古族音乐素有“三宝”:马头琴、长调与呼麦。乌尼初识呼麦,是在一次短期培训中由恩师敖都苏荣引领。他记得老师说:“身体是乐器,口腔是键盘。”这句话成为他练习的信条。起初,每日的训练让嗓音发痒、声带疼痛,但随着肌肉记忆的建立,乌尼逐渐掌握了这门古老的唱法。 在乌尼看来,呼麦既是声乐,也是器乐,更是一种与天地对话的方式。他每日坚持练习,精进技巧,不断思考如何将这种古老唱法与当代音乐融合。他曾说:“能够唱呼麦,我很幸运。”如今的他,不仅在舞台上用呼麦表达情感,也在课堂上教授青年学子传承这门技艺。 传统与现代的交融:安达的音乐实验 安达组合并非纯粹传统的演奏团体。他们在保持蒙古族音乐核心元素的基础上,尝试将爵士、摇滚、电音等现代元素融入传统曲调中。例如那日苏擅长低音呼麦,乌尼则用高音呼麦补充旋律层次,不同风格的呼麦被赋予编曲上的巧思,使其在传统之上焕发出新生命。 他们的创作往往从一首传统民歌出发,经过多年的不断修改、排练和再创作,使作品更贴近当代听众的审美。乌尼指出:“我们不是高产的乐队,但每一首都尽可能做到最好。”也正因如此,他们的专辑虽不多,却始终保持极高的艺术品质。 从呼和浩特到世界舞台:一场跨越国界的文化对话 2007年,安达在上海的演出吸引了英国制作人Tim的注意,成为他们国际巡演的起点。十余年间,他们走遍欧美数十国,参与各类音乐节与文化交流活动。最令乌尼难忘的,是在美国雪山脚下演唱呼麦——大自然的壮阔与音乐的苍茫互相辉映。 在国外的演出中,观众常常被他们的音乐所打动。为了让观众更好地理解,安达还在演出前安排工作坊,向观众介绍蒙古族文化与音乐背景。这种“教学+演出”的形式,逐步让更多人了解、欣赏、乃至热爱蒙古族音乐。 传承与创新并行:安达班的未来 2016年,内蒙古艺术学院成立“安达班”,将传统民族音乐教育与创新演出实践结合。作为特聘教师的乌尼,专注于呼麦的教学与学生的创作引导。他强调基础训练与即兴能力的并重,引导学生在掌握传统技艺的同时,探索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。 他感叹:“他们的起点比我们高。”这一代学生拥有更丰富的资源与平台,而安达成员则提供了现实的榜样与技术指导。如今,安达班已有多个学生乐队诞生,传承的种子正在发芽,安达风格也正在下一代中延续发展。 安达的当代意义:民族的,世界的 《乐队的夏天》让安达以更广阔的形式进入大众视野,但他们并未迷失在流量洪流中。乌尼坚持:“安达只做自己喜欢的音乐。”对他们而言,音乐不是表演,而是传递心声的方式。即使在综艺节目中,他们仍旧保有对蒙古族文化的尊重与坚守。 安达不仅是一个乐队,更是一个文化现象。他们代表的是一种游牧民族的生活美学,一种来自草原的音乐哲学。在乌尼和队友们的共同努力下,这种声音正穿越山川河海,从东方草原飘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。 在民族与世界之间,乌尼和安达组合用音乐搭起一座桥。他们不是停留在传统里的“守旧者”,也不是随波逐流的“弄潮儿”。他们坚定、沉稳地走在传承与创新之间的中间地带,用草原的声音告诉世界:安达,是民族的,亦是世界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