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riday, July 4, 2025
30.6 C
Hong Kong

Tag: 沉浸式教学

一书一画,搭建一座心灵的“庇护所”

在乡村校园的某一角,有这样一个温暖的空间。这里有书、有画、有纸、有笔,孩子们在此创作、沉思、释放自我,也在不知不觉中重拾内心的勇气与希望。这不仅仅是一间美育教室,更像是一个属于他们的心灵“庇护所”。 从“旁观者”到“参与者”:一堂真正的美育课长什么样? “孩子们全情投入,完成作品后才发现自己脸上、衣服上沾满了轻黏土却浑然不知。”在回忆起一堂难忘的美育课程时,袁庄乡中心小学朱明辉校长分享了这个画面。他眼中的这堂课,是真正意义上的“沉浸式教育”——学生们不是机械模仿,而是在创造中释放天性,在合作中学会沟通。 朱校长感慨,以往学校的美育课多为“形式化”教学:临摹一幅画、反复唱一首歌,学生大多是“旁观者”。而“芭莎美育课”带来的则是彻底的改变:它强调动手操作、强调体验式教学,课程内容丰富且富有逻辑,双师配合的教学方式更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。美育课不再是枯燥的附属品,而成为孩子们心心念念的“期待时刻”。甚至有曾被视为“问题学生”的孩子,在这里找到了发光的舞台。 一块泥巴,一张画纸,唤醒孩子内心的光 朱校长分享了一位三年级男孩的故事——他原本是个“坐不住”的孩子,总是惹老师头疼。但在芭莎美育课上,老师发现他在手工制作中表现出了惊人的专注与创造力。在一次次的鼓励与肯定中,他变得安静、合作、甚至能够主动承担责任。这不仅是技能的进步,更是人格的成长。 28年的教育生涯,让朱校长深知:乡村学校最匮乏的,从来不是“学生的潜力”,而是“激发潜力的资源”。在袁庄中心小学,500多名学生中,有一半是留守或寄宿儿童——家校距离远、家庭经济薄弱,老师或许是他们生命中最亲密的成年引导者。 “‘课后一小时’美育公益项目给我们带来的,不仅是教学资源的丰富,更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的落地。”朱校长强调道。这一项目所提供的教具、材料、线上支持,极大缓解了乡村学校美育师资不足的困境,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新的窗。 教育不是灌输,而是点燃一团火 在芭莎美育教室里,孩子们开始学着感受美、欣赏美、创造美。而这种“美的能力”,恰恰是他们面对未来世界所不可或缺的力量。 不久前,学校里一位六年级女生因为家庭变故,陷入沉默与自我封闭。老师们尝试过多种方式安慰她,最终决定让她在芭莎美育教室独处。那里阳光充足,交通通畅,既能给予孩子空间,又便于老师留意。女孩开始在教室里安静地看书、涂鸦、发呆。时间久了,她主动走向班主任,说自己准备好回到课堂了。 朱校长说:“或许这不是一间神奇的教室,但它能让人感到安全与温暖。”这正是教育的真正意义——用理解与尊重,为孩子搭建一方可以自我修复的空间。 在美中成长,于教育中重燃希望 “磨刀不误砍柴工。”朱校长说,在外界的帮助下,学校的美育教育得以从“应付式”转向“沉浸式”,孩子们也因此发现了自己“闪闪发光的小宇宙”。对教育者而言,这不仅是职业的责任,更是内心的信仰。看着孩子们在课堂上自信创作、专注投入,老师们也重新找回了对教育的热情和信念。 美育并非“锦上添花”,而是乡村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。它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,而是为了塑造完整的人。正如朱校长所说:“如今的教育,不应唯成绩论。孩子们身心的健康成长,才是我们最根本的使命。” 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,书与画、纸与笔,也许无法解决所有问题,但它们可以搭建出一座座小小的“庇护所”。在那里,孩子们能自由地思考、表达、成长,也能在艺术的抚慰中,找到属于自己的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