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ag: 琼瑶
琼瑶的最后一课:写尽爱恨,也选择了如何告别
2024年12月4日,作家琼瑶在淡水的家中离世,享年86岁。她一生写尽了爱情的极致与悲欢,将“琼瑶式”情感烙印在几代华人观众的心中。晚年,她将笔触转向死亡与尊严,留下的不仅是67部作品,更是一段女性自主生命的历史见证。本文试图从她人生的最后时刻,回望她的写作、爱情与告别方式。
爱情至上的一生
琼瑶,原名陈喆,出生于战火纷飞的1938年,1949年随父母迁至台湾。她少年落榜两次,16岁开始写作,25岁凭借《窗外》一举成名,从此开启“言情教母”之路。她的一生共创作67部作品,其中55部改编为电影,34部变为电视剧,而《还珠格格》、《情深深雨濛濛》等作品更是成为华语爱情剧的集体记忆。
琼瑶的作品曾启蒙两三代人对爱情的幻想,那些哭天喊地、为爱痴狂的角色塑造出琼瑶独有的“爱情宇宙”。她笔下的女性常被爱情塑造甚至淹没,在男性的深情与苦难中获得人生意义。千禧年后,这种“为爱而活”的价值观逐渐遭到质疑,被贴上“三观不正”的标签。但这并未削弱琼瑶作品的文化地位——她所书写的情感强度、爱之彻底,始终撼动人心。
从争议到重读:新世代眼中的琼瑶
尽管一度被冷落,近年来琼瑶的经典作品如《还珠格格》重新被新一代观众审视、解构,并在社交媒体上引发新热潮。人们从中读到女性间的友谊、对父权的反叛,发现小燕子那种无惧权威的个性,或紫薇对爱情与友情的双重坚守,体现出一种潜在的女性自主意识。
在早期的《烟雨濛濛》中,琼瑶已经尝试跳出“爱情万能”的窠臼,用悲剧表现爱与恨的复杂转化。她在写爱情,也写命运、写伤痛。这部小说成为她从家庭主妇转向职业作家的关键节点,同时也反映了她所处社会对于女性选择的压迫与重塑。
官司、写作与最后的胜利
2014年,于正涉嫌抄袭琼瑶1993年的小说《梅花烙》而改编的电视剧《宫锁连城》在湖南台热播。琼瑶公开发声,并将其告上法庭。这是一场持续19个月的拉锯战,最终以琼瑶全面胜诉而告终。法院判决于正赔偿500万元,并公开道歉(虽然最终道歉迟至2020年才姗姗来迟)。
这场官司被视为中国文娱圈原创权捍卫的重要胜利,琼瑶自己也在微博上写道:“这是正义与非正义的斗争。”作为一位年逾古稀的女性作家,她并未选择沉默,而是以法律为笔,为自己与整个创作群体争得尊严。
最后一课:谈死亡,如谈爱情
晚年的琼瑶将视角从爱情转向死亡,思考生命最后一程的尊严。2017年,她写下《预约自己的美好告别》,明确表达“不插管、不抢救、不过度治疗”的人生观。她希望“善终权”能被社会接受,也呼吁年轻人理解:体面的离开,是生命的一部分。
她在照护罹患失智症的丈夫平鑫涛的十余年间,不仅继续写作,还出版了《雪花飘落之前》,讲述照顾亲人所带来的痛苦与顿悟。面对丈夫,她每日重复三句:“你好不好?你有没有不舒服?你还爱不爱我?”爱情贯穿了她人生的始终,也转化为对死亡的温柔凝视。
最后的视频与诗歌:红色是她的底色
86岁生日时,琼瑶在Facebook发文宣布将减少更新。她说身体已不如从前,却仍保有写诗的热情,写下《我有一片天》《双映楼》等新作。2023年11月,她录下人生最后一支视频,对镜朗诵《雪花飘落之前》。视频中的她穿红衣、化妆整齐,笑容温婉,宛如多年前的琼瑶剧女主角,身后摆满她的书作和一朵盛开的红玫瑰。
她在诗中写道:
“趁我还能微笑还能歌,
不拖累所爱,
也超越病魔,
我心翩然自如,奔放快乐。”
她把死亡看作主动的选择,是生命剧本中的最终章节,不再逃避,不再恐惧。她曾在生前写道:“我不想听天由命,不想慢慢枯萎凋零,我想为这最后的大事‘作主’。”
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
12月4日,媒体铺天盖地报导琼瑶去世的消息。事实上,这不是“轻生”,而是她深思熟虑后的决断。她曾一再提醒公众:这不是年轻人的逃避,而是年老之人的“安排”。死亡,也是她写作的一部分,是琼瑶式情感的终极表达。
她留下的最后祝福是:“注意,我死亡的方式,是在我生命的终站实行的!年轻的你们,千万不要轻易放弃生命。祝福大家,活得潇潇洒洒!”
“雪花翩然落地”,她写诗、写剧、写尽爱与死。琼瑶在86年生命中,曾是时代的风口,也曾被视为落伍者。可她从未停笔,从不回避。哪怕站在生命终点,她依然以最热烈的姿态,讲述自己的结局。潇洒告别,正如她一生写下的爱情——浪漫、极致、不妥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