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riday, July 4, 2025
30.6 C
Hong Kong

Tag: 艺术治愈

在画笔中寻找光亮的童年

在乡村学校的某间教室里,孩子们的眼睛因水墨的晕染与色彩的流动而闪闪发光。曾经沉闷单一的童年,在美育的浸润中,悄然泛起涟漪。 当教育照进现实:一位老师的回乡之路 2022年盛夏,蝉鸣阵阵,豫东平原陈楼小学迎来了一位新老师——赵凯悦。她拎着装满画材和希望的行李箱,走进这座乡村校园,也走进了一群孩子的心里。 赵老师的教育梦想,源自儿时的回忆。她的外公与小姨都是老师,孩提时代,她曾亲眼看着他们被学生簇拥,耐心答疑。那些关于知识与温柔的片段,为她埋下了成为教师的种子。 后来,她遇到两位影响至深的恩师。他们不填鸭、不灌输,而是鼓励学生思辨、自主探索。在这样的课堂上,知识变得鲜活,深深地刻进了她的心底——如今,她把这种教学理念带进了陈楼小学。 在美育中,他们被温柔以待 在这所小学,近一半的孩子是留守或单亲儿童。每当有人提起“爸爸妈妈”,总有几双眼睛黯然低垂。在他们的世界里,陪伴是奢侈品,情感的出口常常被压抑。 学校尝试过心理课程疏导情绪,但真正让孩子们敞开心扉的,是一场“课后一小时”的美育公益行动。赵老师说:“孩子们渴望表达,美育正好给予他们一把钥匙。” 过去,美术课只有少量画纸和铅笔,孩子们只能机械临摹,如同复制工厂。而现在,水墨的变化、色彩的叠加,打开了他们的创造力。美育课,成了他们最期待的时光。“老师,能不能每周多上一节?”课间,总有孩子拉着赵老师问个不停。 水墨之中,孩子们找到自己 赵老师记得,有个四年级的小男孩,沉默寡言,口齿也不太清晰,常常独自画画。他的“作品”在别人眼里只是乱涂乱画,但赵老师没有否定他,而是给予更多鼓励。 随着课程展开,他的线条变得有逻辑,颜色也有了情绪。他渐渐敢于发言,在一次《清明上河图》课程中,因曾到过开封,他激动地举手分享,不再怕自己磕巴。那节课,他画下的街景、市井、桥梁,精致而生动,仿佛小小画纸浓缩了一座城市的热闹。 而另一位腼腆的女孩,则像未经雕琢的璞玉。别人按范画临摹,她却画出属于自己的“花朵”。“她画的花和我教的一点都不一样,但自有她的想象力。”赵老师笑说。 画画不只是画画,是一场心灵的唤醒 在赵老师看来,美育不是教画,而是引导孩子用不同的视角感知生活。水墨课尤其受欢迎——无论是“油菜花田”“西湖印象”还是“书香菊韵”,孩子们都用独特方式理解和表达。 水墨难度不小,浓淡控制尤其不易,孩子们常把墨弄成“小黑团”。但赵老师不责备,而是鼓励:“慢慢来,让笔尖带你们去旅行。” 春天,她带孩子们走进真实的油菜花田写生。在金黄花海中,孩子们以童心描摹春意,那一刻,绘画成了自由的语言。“美,其实就在身边。”她常这样说。她鼓励孩子们观察晨光、听雨声、感受亲情和友情,这些点滴,都是生活中最真实的美。 一堂堂美育课,是守护心灵的方式 芭莎美育公益项目的到来,不只是一次教育资源的注入,更是一场心灵的抚慰。在画笔与色彩中,孩子们不再局促,开始相信自己的想象,也开始表达爱与情绪。 那些曾因沉默而错过倾诉机会的孩子,如今学会了用画布说话;那些曾因家庭缺席而封闭心门的孩子,也在老师的引导下,悄悄绽放。“我总想告诉他们,哪怕世界不完美,美也依然存在。”赵凯悦说。 而她与无数一线美育教师的坚持,正是在用一堂堂温柔的课,为更多孩子守住一份童年的光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