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ag: Dior新纪元
Dior的新纪元:Jonathan Anderson开启的十系列时代
在Maria Grazia Chiuri告别Dior创意总监岗位之后,Jonathan Anderson的接棒显然不只是一次人事变动。它代表着Dior在女性主义叙事后的转舵,也标志着一个由实验精神、当代艺术美学与廓形结构交织的全新时代即将到来。当LOEWE的“怪才”开始为Dior执笔,每年十个系列的高压节奏,将不仅是一场效率测试,更是一场关于时尚定义的重新博弈。
从女性意识到艺术思维:Dior的断裂与延续
作为Dior史上首位女性创意总监,Maria Grazia Chiuri的八年任期,深刻绑定了品牌与女性主义话语的联系。从标语T恤到舞者式秀场,她以意识形态为核心构建美学体系,尽管争议不断,却终究留下不可磨灭的品牌印记。
而Jonathan Anderson的加入,则是一次风格根本性的“换轨”。他的语言不是标语,而是结构;不是明确的政治姿态,而是以当代艺术为基础的模糊边界。他是否能让Dior摆脱“白开水”的设计疲态,将决定品牌在后Chiuri时代的审美方向。
从玫瑰到根茎叶:田园式幻想的延伸
有趣的是,Jonathan与Christian Dior的美学起点有着某种天然共鸣。Dior钟爱玫瑰,源于童年别墅的园艺记忆;Jonathan则在LOEWE建立了“根茎叶美学”体系:黄瓜、高跟鞋上的鸡蛋、倒挂的玫瑰跟鞋……自然元素成为他时装语言中独特的隐喻符号。
早在2018年,Jonathan就以苏格兰艺术家Mackintosh的几何玫瑰为灵感推出限量手袋系列,2023年又以一支凋零的玫瑰再塑鞋履符号。这种超现实与田园童话并置的处理方式,让Jonathan成为极少数能将“花草”用得如此不落俗套的设计师。
廓形的诗学:Dior旧符号的当代表达
如果说Chiuri强调的是思想,那么Jonathan显然更加重视形式。他在LOEWE与JW Anderson的作品中对比例的重构、性别边界的模糊,早已确立他“结构派诗人”的身份。
Dior曾因Bar Jacket、束腰裙等“廓形美学”定义时代,而Jonathan恰好以超现实结构语言重写了这段历史。在他2025春夏系列中,维多利亚式硬质裙撑与当代女性身体解放并存,一款不贴身的Bar Jacket将传统典范以自由语法重组,表达的不是权力或服从,而是形式与幽默的共生。
这种“不贴合身体”的服装哲学,正在为Dior创造一个新的结构经典,也可能成为未来十年的品牌基因重构起点。
与当代艺术的隐秘对话:不只是时尚
Christian Dior生前曾经营画廊、扶持年轻艺术家,Jonathan同样是以“艺术介入时尚”著称。他的秀场往往是当代艺术的现场装置,系列灵感也频繁来自雕塑、陶瓷、甚至中国单色釉瓷文明。
无论是羽毛拼贴的画作T恤,还是超写实主义手袋设计,他让时装成为一种思维方式的外化,也重申了“设计师不是裁缝,而是观念的发明者”的行业角色定位。对Dior而言,这也意味着从“时装品牌”向“文化输出者”的转型可能。
与前任无缝衔接?一场“异质同源”的叙事重组
尽管从理念到性别,Jonathan与Maria几乎完全相反,但他们对时尚神秘主义的共同兴趣,似乎为这场更迭提供了一种意外的“继承”可能。
Dior 2024秋冬高级定制系列与LOEWE 2025春夏男装系列,不约而同地从希腊神话中汲取灵感:金属羽毛、女神战靴、披肩与连体服皆寓意超我与力量。Jonathan不是延续Maria的女权视角,而是在另一维度上展开“力量美学”的抽象叙述,为女性创造新的身份图景。
商业与美学的拉锯:Dior的最大考验
Jonathan加入Dior,确实是一招高风险高回报的棋。LOEWE与Dior本为LVMH旗下风格最为鲜明的两个品牌,如今却在某种程度上进入了资源对冲:LOEWE失去灵魂人物,Dior则迎来重塑契机。
每年十个系列的节奏无疑是对创意力的巨大挑战,也意味着Jonathan将从“艺术主导”转向“效率驱动”。他能否像曾经的Daniel Lee、Alessandro Michele一样,成功借助老牌资源放大自我风格,将决定Dior在未来五年内能否实现真正的“美学跳跃”。
结语
Dior的新篇章已经写下第一笔。Jonathan Anderson,这位曾让鸡蛋、黄瓜与雕塑在T台共舞的中年顽童,正迎来他人生中最具挑战性的创意试炼。而这场试炼,不仅关乎他个人的再定义,也将深刻影响全球奢侈品牌美学的下一步走向。
监制 / 宁李Sherry
撰文...